在国内几乎所有踢球的人都绕不开人草场地这个必经之路,因此适合日常踢球的球鞋或者换句话说,适合大部分人草场地的大底就被限定死了。但是能穿长钉又有谁愿意TF呢?因此在有了换TF大底之后,工厂的师傅又开辟了换MG的大底这条路,毕竟这年头MG才是真正的卷王,上能满足一部分人对抓地力的要求,下能适应几乎所有人草,甚至在一些部分赛事要求中,MG都可以上场,绿灯放行。
说实话在没有正式入厂之前,我跟所有人一样,都认为懂鞋子、了解球鞋就能很好的了解做鞋子。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太简单。经历了几年的锻炼,曾经这一双双鞋子在我眼里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看到一双鞋可能我更多的会去从制鞋、构造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换底自然成了我“折磨”工厂师傅的家常便饭。因为我自己也踢球、懂球更懂鞋,那么我换底就会提出很多角度刁钻的问题,少走很多弯路,直指问题核心。
先来跟大家普及一个基本的常识:
给一双鞋子换底的过程和工艺,其实不比从0-1做一双鞋子简单,那换底跳过的唯一步骤就是:本身有了鞋面,不用去做鞋面,仅此而已。但是换底多出来一道退底的过程,具体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换底的视频,跟做一双鞋几乎没有差别。(偶偶足球视频号、抖音上都有)
所以下面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讲我这双鞋的换底过程吧。首先我的要求是我要换初代的那种密集型MG大底,其次我需要换底的同时更换我的球鞋中底,中底是一双鞋子的内核。因此我对它的配置要求是:前掌K1,中后段薄度适中的PP(太厚会影响灵活性,太薄又降低强度),另外再这个基础上再加2mm的减震泡棉。其实说白了也就是目前市售OUMARK II的中底配置。之前我身边的人也接触过换底,他们换回来的球鞋我也看到过,大部分都不会加中底,导致的问题就是换底之后球鞋就跟之前穿的脚感有很大差异。所以加多了中底这个工序之后,至少会保证你的球鞋不会担心它的强度和换底之后的一些不适。
有了中底那么关键的噱头和大底的适配和不能少。为了让大底和球鞋高度匹配,特意让每一个码数的大底都有一套独立的楦头,这样就能够确保换底之后整个鞋身和大底的适配程度。整个楦头也基本上延续了那种适合国人脚型的设计,不会让你换完之后变形导致穿不了。
因为整个过程都是盯着师傅全程操作,所以在后续的打磨、刷胶等环节也都几乎是纯手工工艺,这感觉不输给日产工厂。
以前经常帮身边的朋友和队友推荐球鞋,但是自从接触了制鞋和工厂之后,发现玩鞋的尽头居然是工厂、是流水线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买了一大圈鞋后发现,很多自己根本穿不了,买来之后就是吃灰。但是一些老款球鞋的出色鞋面还是让人难以割舍,换底也会让你的老伙伴经历一次重生吧。再加上袋鼠皮又被三大牌抛弃,密集型MG一去不返,这样的DIY组合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重现。之前会为了某一款具体的鞋型来委屈自己的脚,用热水暖鞋,有事没事就穿着适应脚型,现在我只想为自己的脚去玩出适合自己的路,这个过程还是充满乐趣的。如果大家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私聊渣哥,让他能帮你实现你的想法,最后祝愿大家早日实现穿鞋自由,玩鞋自由。
记得离上次拆塑料板都过了好久了
二代25钉不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