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猫开箱和初步测评在上个帖子里已经详细讲到了。主要问题比较明显,一是鞋头太高,二是前掌略硬,三是鞋带容易散。上周我就这些问题是这双鞋做出了小改动,这篇帖子来分享一下。
前两个问题,我是用一种方法来解决的,就是前掌加了一块poron。为了防止厚了占用空间,过犹不及,我选择了2mm的poron,这个大家在网上应该都能买到。poron买来以后,把偶能鞋垫取出,按在poron上,用黑笔描出前掌的轮廓。接着,找一个大概的中心,在轮廓上取几个点,往中心方向靠近5mm,描点,再把这些更靠近中心的点连起来,剪下来,贴合前掌的poron块就做好了。
然后把它粘到前掌鞋仓里。我用的是之前碳板多出来的3m不干胶,大家用鞋胶也可以,固定住就行了。
垫上鞋垫,感受了一下,非常不错。
这里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直接垫厚垫呢?事实上我也试过,但厚垫把后跟又垫高了,原本低矮的后跟就更无力了,仅仅是颠球就已经感觉像穿着拖鞋了。故采用了上述方法。
而开头说的第三条就很简单了,换了偶能硅胶鞋垫。现在我能不能竞选最清新大猫了?
做好这些改动以后,大猫实战性能有了质的飞跃。首先是鞋子变得更合脚了,合脚才是发挥的基础。其次,跑动过程中前掌也不再生硬,有时候甚至可以感受到poron带来的柔软。
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是没法靠简单的改装来解决的,也就是偶能足球鞋以后改进时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这块中底板未免有点太硬了。触低生硬倒是其次,由于它强度太大,后跟包裹根不上它的强度,后跟滑动是较为频繁的现象。目前市售的顶级fg球鞋里,前掌比大猫硬的也不多吧。确实,硬中底板会带来很好的加速体验,但这么做是否会有点过犹不及?
同时,还是因为这块硬中底板,一场下来足弓会比较酸。本身这块板子是为了抗扭的,但它强度太大了,让脚在奔跑过程中反而得先去驯服这块板子,有点适得其反。
解决的方法就是可以配一块前后不一样厚的中底板。前面薄一点,这样蹬地更自然。而中足和后跟则可以厚一点,提升稳定性。
另外,这双鞋的后跟包裹也是部分球友质疑的一点。除了跟之前提到的中底强度有关,后跟设计也有一个问题。我倒不觉得这个后跟高度会不够,主要问题是这个海绵填充的逻辑不是很合理。我常穿的美津浓,后跟的填充是上多下无,这样的话脚后跟进去就会被海绵给锁牢。x系列应该是两个小枕头的结构,一左一右,把后跟位置固定住。而大猫后跟填充太平均了,虽然外部定型弧度很不错,但是这样的后跟填充让内壁其实没啥弧度。希望偶能可以在后跟填充上注意更多。
好细致啊
我问过版主,大猫的中底板其实是做了前后厚度的差异化处理的,说明鞋子在研发的时候考虑过前后掌对中底硬度需求的差异。不过在我对比了刺客8次顶级的前掌中底之后,发现刺客为了提高大脚趾关节蹬地时的弯折响应和回弹,做了更多的细节去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1.和大猫中底一样,刺客的前掌和后部中底在厚度上设置了差异,前薄后厚,便于前掌蹬地时的弯折形变。
2.刺客在脚掌弯折处的中底位置设置了两条横向凹槽,鞋子随脚掌蹬地弯折时,会使中底自然的按照这条线的位置进行弯折。
3.以这两条凹槽为界,前后掌中底的材质是不一样的,前掌偏白的中底,硬度相对较低而韧性相对较好,便于蹬地时鞋底响应脚掌的弯折发生形变;而后部偏深色的中底,硬度更高更难弯折,符合脚掌中后部对支撑稳定性的需求。
4.刺客的前后掌交界处,内侧外侧大底上也设置了凹陷,目的同上。
由此可见,对于脚部蹬地时大脚趾处自然弯折的重视以及中底回弹性能的考虑,耐克做了更多的细节以更好的达到这个目的。而大猫应该是仅仅做了其中的第一点,所以出现了前掌偏硬不易弯折以及弯折以后恢复慢的情况,总体上还有一些改进空间。
不过我在最近的多次试穿和一次小强度实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太多异样,后面再多穿几次踢几场有强度的球看看。也希望偶能能够继续吸取各大品牌的优点和细节,精益求精,打造足球鞋国货中的精品。
事实上我觉得pp完全够用的 就是厚度上可以再斟酌